榕城成功举办2017揭阳国际半程马拉松赛
12月3日, 2017揭阳国际半程马拉松赛在市区成功举办。本届赛事由中国田径协会和榕城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首次进入国家A类赛事,是榕城区成功举办2013年、2015年两届马拉松比赛后的第三届马拉松赛事,也是揭阳市荣获“广东省文明城市”后举办的第一场大型体育赛事。比赛开设男女个人半程马拉松、赤脚男女个人半程马拉松、男女双人(情侣)半程马拉松、迷你马拉松四个项目,除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马拉松爱好者,还邀请了8个国家的14名特邀选手前来参赛,比赛选手总计2815名。是揭阳市历史上组织的规模最大、参赛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一次国内体育赛事,展示了榕城千年古邑、岭南水城和揭阳首善之区的风采,极大地提高了揭阳市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擦亮“榕马”城市名片。
一、传递榕城正能量,打造城市体育品牌。赛前,榕城区积极组织宣传,及时向媒体发布赛事消息,在社会各界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大批外地游客前来揭阳观赛。赛会邀请揭籍奥运会跳水冠军孙淑伟、体操技巧世界冠军吴伟欢作为全民健身推广大使,以及市、区相关领导出席本次活动。赛事的举办备受瞩目,中新社、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揭阳广播电视台、揭阳日报等多家国内主流媒体均对本次比赛进行了报道,集中展示了榕城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美丽的市容环境,扩容提带来的经济社会新变化,直接提高了榕城在全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比赛从消息发布开始,就在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QQ空间、星空网等网络平台掀起了热烈的讨论,赛后参赛选手和游客通过接受媒体采访、网上发帖讨论等形式纷纷盛赞赛事的精彩、城市环境比上次比赛发生了更美好的大变化。
二、齐心协力办赛事,细致保障服务更安全。一是精心组织部署,确保了赛事安全举办。面对参赛人数近3000名、比上届翻了近三倍,预计沿途观赛人数超万人的安全压力,榕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安全工作,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分别成立安保、交通管制、医疗救护、志愿服务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并制订详细的工作预案。对交通实施管制,抽调200多名警力参与安保,派出6部救护车、设置10个救护点和安排专业医护人员随时做好医护急救工作,严防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事故。二是加强赛前培训,提升服务水平。本次比赛共组织400多名青年志愿者,志愿者队伍涵盖了医疗卫生、旅游等各领域专业人才。通过前期宣传、报名、面试,统一赛事简介、线路安排、注意事项、礼仪接待、卫生急救等专业知识培训,提升志愿者的专业服务水平。三是注重人文关怀,展现城市形象。注重人文关怀,是本届马拉松赛事的一大特色。在吉祥物、奖牌的设计上,增加榕城的人文景观“青狮”、“揭阳学宫”等元素,让人倍感亲切。为最大限度减少对市民出行的影响,组委会提前制作温馨提示,分发到沿途各住宅小区居民户家中,使比赛活动得到广大市民的支持配合,比赛过程沿途广大市民自发为运动员鼓掌加油,给参赛运动员留下深刻印象。
三、赋予赛事新内涵,集中展示城市新风貌。榕城区认真总结积累经验,在举办马拉松赛引领全民运动的基础上,注重赋予赛事新内涵,在宣传揭阳首善之区、挖掘首善元素,提升城市影响力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是把马拉松比赛与发展揭阳古城旅游相结合。榕城区抓住举办马拉松比赛的契机,积极对外展示榕城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魅力。在起跑点设置榕城旅游宣传画,在每2.5公里设置的公里数提示牌上展示榕城景点,向每位参赛选手赠送本次马拉松赛吉祥物“榕榕”、榕城旅游地图及“古城文化游”一日游线路宣传单,举行吉祥物义卖活动并将义卖所筹集的款项全部捐赠给揭阳市大学生发展基金会;在向每位参赛选手发放的秩序册中,附上榕城的主要旅游资源、旅游线路、著名小吃、民俗活动等详细介绍,大力宣传揭阳古城旅游。二是把马拉松比赛与展示城市形象相结合。在确定赛道上,经过前期实地踏勘、细致研究,将榕城最靓丽的风光充分融入其中,赛道途经揭阳楼、榕江湿地公园、榕江音乐喷泉、揭阳古城等自然、人文景观,把榕城秀丽的自然风光和现代化的城市建筑、深厚的文化底蕴融为一体,一路风光美如画卷,有如“人在画中跑”,让参赛的马拉松爱好者们在奔跑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到榕城独特的魅力,优美的赛道向外界充分展示了岭南水城和千年古邑迷人的风采。比赛前一天,举办“奔向新时代梦想在前方”马拉松嘉年华晚会,向国内外马拉松跑友展示揭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狮”、“英歌舞”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枝拳”的独特魅力,受到广泛赞誉。三是把马拉松比赛与激发干事创业精神相结合。与往届相比,本次马拉松赛参与人数更多、线路设置更优化、志愿服务更贴心、医疗安保更细致、城市环境更优美,赛事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全区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榕城区把“挑战自我、超越极限、坚韧不拔、永不放弃”的马拉松精神融合到筹备工作全过程,汇聚强大正能量,为榕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元素,激发引领榕城干部群众在建设首善之区中奋勇前进。
榕城区体育局
2017年12月3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