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规章库

揭阳市榕城区凤美街道办事处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007028217/2018-00035 分类: 公告
发布机构: 凤美街道办事处 成文日期: 2018-10-26
名称: 揭阳黄氏聚落——广美
文号: - 发布日期: 2018-10-26
主题词:
【打印】 【字体:    

揭阳黄氏聚落——广美

发布日期:2018-10-26  浏览次数:-
( )

    广美现为揭阳空港经济区凤美街道办事处属下一个社区(行政村)。位于渔湖半岛中部偏南方,距揭阳空港经济区管委会驻地约1公里。地理坐标:东经116°25′23″,北纬23°30′43″。境域四至:东与全美村、陇上村相连,西与港口村只有一路之隔,南与许厝围、南洋村、沟尾村接壤,北与口围村、沟口村毗邻。总面积1.3平方公里,原有耕地面积1638亩,现存耕地面积350亩,在籍总人口约5000人。 广美旧称港尾,因地处榕江南河在渔湖境内最大支流南港港湾的末端,故名。后以谐音而雅称广美。系北宋初年肇创,初创时为陈、萧、曾、邢、马等姓氏群居聚落。至元朝中期,黄姓始祖凤溪公从潮阳县直浦都迁入创居,衍至明代中叶已成寨中大族,黄氏六世祖醇健公及醇叟公之子,先后分创西庵前、全美、许厝围。其他姓氏渐渐式微,或迁徙、或湮没、或归黄族,至清初成统一黄姓聚落。现由寨内、寨外、大埕、田东4个自然围合成一个行政村。

    民初以前,一直隶属揭阳县永宁乡渔湖都。民国二十一年(1932)渔湖称第七区,隶属揭阳县第七区。民国二十七(1938)年官溪、磐溪、渔湖合并为第一区,隶属揭阳县第一区。新中国成立初期,广美与港口、口围、沟口、全美、陇上、南阳、高美、许厝合并为美港乡,隶属揭阳县渔湖区。19571月渔湖区设梅联、渔江2大乡,隶属揭阳县渔湖区渔江乡美港村。19589月建立人民公社,广美与港口、全美、南阳、高美、许厝组成美港大队,隶属揭阳县红旗公社(后称渔湖公社)19612月渔湖公社析为梅联、渔江2个公社,广美独立成生产大队,翌年又恢复美港大队,隶属揭阳县渔江公社。19632月恢复渔湖公社,隶属揭阳县渔湖公社美港大队。1970年美港大队析出广美、全美建立广美大队,隶属揭阳县渔湖公社。19841月置区乡制,广美与全美、南阳、高美、许厝组成广美乡,隶属揭阳县渔湖区。19874月置镇村制,隶属揭阳县渔湖镇广美村。19925月揭阳撤县设市,隶属榕城区渔湖镇广美村。19954月建立揭阳经济开发试验区凤美街道办事处,广美析出全美独立成行政村,南阳、高美、许厝组成广南行政村,隶属凤美街道办事处。20133月成立揭阳空港经济区,广美隶属揭阳空港经济区凤美街道办事处,至今隶属不变。

    广美因地处渔湖十八湾水域的西南面,故境内溪涧纵横交错,碧水如带,岸边绿树成行,景色绮丽。沃野广袤,土地肥沃,自古为鱼米之乡。清代以前,村人充分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发展水稻、番薯种植,兼以小麦、甘蔗、花生、蔬菜等农作物种植为辅,保障村人的经济来源和生活来源。

    至清末民国,村人从事经营红糖、夏布、番花者颇众,且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盛极一时。其时,黄开文创办的裕发商行,购买大船一艘用于运送红糖和夏布北上江苏、浙江、上海等地贩卖,顺便收购干果、药材或夏布原材料回乡推销,几年便成殷商。在其影响下,黄朝广的泰昌号、黄淑吟的长茂号,也购有大船从事货运,带动整个渔湖此类商船多至20余艘;黄肯堂曾建置一艘四帆合板大船,专运红糖、夏布等土特产至上海、天津等处贩卖,并原船运载从北方收购的毛皮、干果、药材等特产回揭阳转卖,数年而成揭阳巨贾;黄思敬随祖叔黄肯堂至上海学做生意,见英国人大量收购刺绣产品,其价格比家乡所产同类产品高出几倍。遂回乡筹备资金,组织揭阳刺绣产品至上海贩卖,获利甚丰并成专业,为揭阳首个在上海经营潮绣工艺品且直接与外国人交易的商人;黄愈逸从黄思敬营销潮绣产品赚到大钱得到启发,筹集资金收购潮绣产品直接贩往南洋,获利比行销上海更丰。后来在仰光、加尔各答两地各开一家南春号番花行,资财发至上百万,成揭阳海上丝绸之路的弄潮人和成功者;黄仲山赴香港开办商务番花行,由于经营得法,几年间即成巨富,也带动村人前往香港从事此业,最盛时达五六十家,对家乡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黄友尊获悉黄思敬在上海经营潮绣获丰厚利润,遂仿效并组织潮绣货源至上海贩卖。后来还北上天津开办一家小白楼番花商行,成为揭阳人较早在天津业商的潮商之一;黄玉蕊以聪明诚实,颇得办于本村的基督教堂豪友成教士的信任,受其委托前往汕头办理交接番花业务。后学会印制番花花样技术,并教授村人绣花之法,遂自行购进番花布料,经营番花业。并将加工制成的花绣品,委托其兄黄瑜丰运往印度加尔各答销售,为揭阳在印度业商的先行者;黄瑜丰受其妹黄玉蕊的委托,远赴印度加尔各答开辟番花业,其创办的信记番花行,成为其时揭阳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一个亮点。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的先后建立,本境又恢复到昔时的纯农业形态。直至改革开放以后,村人的业商天赋再次得到释放。特别是揭阳经济开发试验区在渔湖的全面建立,村境大部分土地被征用建设,村人洗脚上田,转而兴办生产电吹风筒、不锈钢餐具、红木家具、小型玩具等加工企业,或从事营商和外出务工。广美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形态又出现多元化,虽影响力不及清末民国时期,但产业结构及经济形态的改变,也为村人带来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升。

    崇文重教、耕读并重、诗礼传家向来是广美黄氏的优良传统。早在明清时期,便筑建有瞻韩轩、瞻绿轩、黎照轩、琢玉轩、拱展轩、花月斋、善德斋、读吾斋、近水斋、小庐斋等近30座私塾书斋,并延师课子以培育人才。明末归隐回乡的尚书黄奇遇,曾捐赠81亩书田租谷带租一佰零一石六斗,带秋粮米四石正,作为本村的奖学书田,激励族人励志向学。入民以后,时任揭阳县督学局长的黄柏森,回家乡创办渔湖第一所乡立完全小学,并把黄奇遇捐赠的奖学书田移作办学基金,聘请名师任教。侨胞黄树德、黄树光兄弟先后捐赠学生课桌椅、体育器材等教学办公用品,优化村里的办学环境。民国二十四年(1935),乡贤黄鸿图在村里创办揭阳县第一个大龄妇女识字班,并聘请京冈孙贞女士任教师。一系列的办学举措,使广美的向学风气蔚然成风。 新中国成立后,广美的文化教育在原有的基础上更迈进一步。1953年广美小学成为渔湖区重点小学,就读学生扩大至其时美港8个自然村。因办出特色、办出成绩,而成全区各所学校之楷模。1985年旅港乡亲黄葵清、黄蔚文、黄维藩、黄德慈带头捐资并发动黄沐波、黄锡波、黄映松、黄泰明等20多位在港乡亲共捐款78.6万元回家乡建设新校舍。至1988年底,一座占地23亩,拥有24间教室及1座大礼堂和配套用房的广美学校新校舍落成投入使用,开渔湖华侨捐资建校之先河。1995年村政拨款20万元作为奖教奖学基金,制订奖教奖学措施,凡考入大专以上院校就读的学生每人奖学金3000元,考上中专学校就读的学生每人奖学金1500元。奖学制度的实施更加激励学生奋发进取。2006年旅港乡亲黄沐波和夫人黄吴玉娥捐资450万元改造扩建广美学校,再扬兴学育才之义举。新建成校舍拥有2幢四层教学楼,1幢集礼堂、教学辅房、行政办公用房、生活服务用房于一体的五层综合大楼,总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成为一座壮观且设备齐全的现代化教学场所。

    文风蔚起、教育昌盛的广美,因而也人才辈出,代有其绩。其中有明宣德四年己酉科举人黄济;明代潮州后七贤、揭阳戊辰四俊,天启七年丁卯科举人,崇祯元年戊辰科进士,累官翰林院编修、春坊中允、起居注官、詹事府詹事,南明经筵讲官、礼部兵部尚书的黄奇遇;清乾隆二十四年己卯科举人,历官高要教谕、钦州学正等职的黄元裳;清宣统二年获举人衔,授右军补用司务,历揭阳榕江中学教务长、广东金山中学教师、揭阳女子中学校长、揭阳县督学局首任局长、揭阳县议长,曾捐资二千银元修复被地震损坏的化龙桥的黄柏森。还有早年参加革命,在敌区从事地下活动,被国民党十六军抓捕入狱,后经中共代表叶剑英出面交涉获释,解放后历任博物院古代书画研究部长、博物院研究所顾问、古代书画鉴定专家、著名书画家、国家文化部司局级干部的黄天秀;曾设计香港海底铁路隧道的著名设计师黄仲山;为国家教育事业作出杰出贡献,受到江泽民主席到家中慰问的高级教师黄允中;入载《中国当代中西名医大辞典》的黄慕哲、黄澄波;入载《全国当代教育家辞典》的高级教师黄德笙等等。至于明清时期,获取廪生、监生、贡生等秀才功名者多达60人;解放后,在各个领域有优秀成就或成为处级以上干部者,更是不胜枚举。

    广美是揭阳著名侨乡之一。自清代以降,那些胸怀大志,但又未能在仕途上求得功名的村人,凭借其时家乡鼎盛番花业这条海上丝绸之路,纷纷远赴南洋谋生,出现了盛极一时的过番热。这些身处异国他乡的村人,筚路蓝缕,或业商或事苦力,历经艰辛的创业,大都成为富户殷商。他们在事业有成的同时,不忘梓里,爱国爱乡,回家乡搞建设、办福利。如兴学育才、修桥筑路、修缮祖祠、济困恤孤、施医赠药、施棺助葬等等。据初步统计,现旅居海外的侨胞多达数千人,主要分布在港澳台和东南亚及日本、美国、加拿大、澳洲、欧洲等17个国家或地区。

    广美的乡村文化,源远流长,艺风蔚茂,有小戏之乡的美誉。潮乐演奏与潮剧演出,在本村有着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明清时期,便有请外地戏班前来村里演出的习俗,还曾演绎大猪巷演戏的美丽故事。传说其时有一员外请外地戏班来村里演戏,班主见员外庭院破旧,疑为败落之家,恐他难付戏金,故迟迟不肯开演。员外察明原委,即令家人于后巷放出一群大肥猪,班主见状立即吩咐开演。于是,村人便戏称为大猪巷演戏,且流传遐迩。在外来戏班演出习俗的熏陶下,村人对潮乐由观赏渐渐变成参与。至民国,村里已出现不少弦间、乐社,每逢农闲或夜间,那些自学成材的艺人,就在弦间或埕头演奏潮乐,既丰富乡村的文化生活,也培养了大批潮乐与表演人才。其时较出名的有黄宜安、黄俊贤、黄潮泉、黄永坑、黄潮文等等。新中国成立后,广美率先在渔湖区成立潮剧社,根据不同时期的政治任务开展宣传活动,除开展清唱、快板、相声等曲艺节目演出外,还演出了传统、现代潮剧《李唔直》、《江秀卿》、《补锅》等,在当地有着很大的影响。由演员出身的黄洋汉、黄锡宏父子,集编剧、作曲、导演于一身,并先后担任渔湖潮剧团团长,有父子双团长之美称。其带领的渔湖潮剧团,在香港及东南亚一带有较大的影响力,为广美赢得了美誉。

    广美的诗文歌赋、书画艺术创作也名动遐迩。如明末尚书黄奇遇撰写的《涵元塔记》、《过旧园亭》、《题榕》、《广美世系诗》,清代举人黄元裳撰写的《广美黄氏族谱序》等一批丰富的优秀作品,都有深刻的影响。民国作家、评论家黄泽圃,现代书画家黄天秀,民俗学家黄光启等都以擅长文学、书画而知名。教师黄良栋创作的《潮汕歌谣》,还被该区选作中小学、幼儿园的乡土教材。 民俗活动也丰富多彩,颇具特色。除自古不过清明节的奇特风俗外,还有上年娶亲的人家,翌年正月十一夜须在家门口设案桌摆新娘给村人观赏的摆新娘习俗;每年正月十一至十五连续5个晚上,各家应在厅堂祭桌上摆上各式祭品以敬祖先的摆甜碟习俗;每年春在春社日、夏于芒种晨、秋定秋分天、冬为冬至节,集合祖祠举行祭祖仪式的四季族祭习俗;以及每年正月十三夜游玄天上帝,正月十五夜游木坑爷(介子推)的游安路习俗等等。

    具有悠久历史的广美,境内遗存有贞寿牌坊、绿园、圆潭印地、北宋古垣等众多的文物古迹。贞寿牌坊俗称百岁亭,位于大埕围西面埕,高约二丈,面宽三丈余,厚三尺多。为尚书黄奇遇季媳、廪生大宾之儒人张氏百岁时所立(县志有载)1951年被拆除,现存百岁”“圣旨二石匾及部分残石。 绿园位于聚落最南端的河滩中,其四周环溪并修筑有水墙,园里广植各种名木、果树、翠竹、花卉,环境清幽秀美。园北有小桥连通陆地,连陆地那边筑建有水门书绿园二字,且建有曰一方亭的亭台,并撰刻一幅一枕清凉风半榻,方舟游泳水中天冠首联。亭台不远处有名曰瞻绿轩的书斋,门联曰瞻光斗北韩公望,绿长江南谢眺吟。该园为尚书黄奇遇隐官后所建且赏幽咏赋之场所,现已被改造为民宅,只存遗址。 圆潭印地位于村庄东南面溪河末端一圆潭小绿岛上,其形似一枚方印,故名印地。曾有地理先生预言有印地者定出达官贵人,果然广美人才辈出。昔时印地长有几棵水松,被称为宝树,其秀美的风景,村人一直视为名胜。几十年前因大挖河泥积肥,又在圆潭中养鱼,印景渐渐消失,今也仅存遗址。 北宋古垣系北宋民居遗址,位于印地东北侧临潭溪边,座向坐北朝南,乃昔时广美陈厝故址。1976年平整耕地时发现,共有3间古屋垣基,垣高70厘米,为三合土夯筑,垣基顶端平齐成一水平线,地面平坦坚实。经考古专家考证,此为北宋初期民居建筑遗存,今古垣已失。

    还有信仰建筑广美宫、广美礼拜堂。广美宫肇建于明初,是渔湖境内建筑规模最大的庙宇。该庙初建时只有前庭,至明末黄奇遇登科后,增建后座及两廊巷厅和厢房,并筑建围墙。庙前有一清溪绕堂而过,并筑有石桥连通村道,两侧植有一棵古榕树和二棵梧桐树。庙宇门亭书上帝殿,庙内供奉有玄天上帝、三山国王、介子推、妈祖、慈悲娘娘、祖师爷、将军爷、招财爷、太子爷、福德老爷、花公花妈等神祗。东西两廊为广美庵和地藏阁,广美庵供奉十八罗汉,地藏阁供奉地藏王菩萨。而厢房则为庙祝居室或供云游行僧借宿之所。抗日战争期间,真理中学曾有部分班级迁此办学,给广美增添了一段抗战学校历史。

    广美礼拜堂系昔年村人在经营番花时,与洋人接触传入而创建,初创时设在寨外围善德斋,后移至寨内围瞻韩轩。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于寨外东南溪边建造一座平房式礼拜堂。民国二十六年(1937),由侨胞黄仲山、黄树光、黄瑜丰、黄静波等出资改建为二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新中国成立后,该建筑物被征收为粮仓和村政办公楼。1989年归还基督教会,并恢复教会活动。1995年侨胞黄沐波、黄维藩等捐资重建,2007年黄沐波之子黄少聪捐资140万元扩建附楼。现礼拜堂占地面积共3亩,主楼高四层半,附楼高四层,是渔湖境内规模最大的基督教堂。

    聚落呈块状分布,传统民居多为下山虎”“四点金”“五间过”“七间过三壁联等结构建筑。保存的历史建筑有黄氏家庙、太史第、金马玉堂、肯堂公祠、番岭公祠、开甲公祠、开科公厅、仲山公厅、萧厝公厅、俊修公厅、彰辅公厅、慎言公厅、复荣楼、传经别墅等等。

    黄氏家庙肇建于明末,乃合族共有的祠堂。家庙坐东向西,面朝榕江南河,不远处为涵元塔,该地昔时称七星伴月。祠前为一宽敞阳埕,树有5座旗杆夹,分别是:明宣德四年己酉科举人黄济立;清乾隆二十四年己卯科举人黄元裳立;清乾隆三十六年辛卯科举人黄祚立;清乾隆四十二年丁酉武科举人黄鹰扬立;清宣统二年两广优级师范大学堂选科毕业第三名获举人衔黄柏森立。主体建筑为抬梁混穿斗式庭院布局,石木雕工艺精堪,榫接梁柱力学结构严谨。后厅曰垂裕堂,安置有供奉历代先祖的红木鬆漆金神龛。祠内悬挂有广业广居由楚而闽而粤六十世箕裘奕叶,美轮美奂迄元以明以清五百年俎豆馨香垂绅委佩八座五聪陶出文章报国,裕后光前三纲六行克承孝友传家江夏名邦阀阅高簪缨宦族产英豪,御炉仙仗黄金榜玉阙瑶堦绿锦袍等楹联。整座家庙古朴典雅,宏伟壮观。

    太史第为明末尚书黄奇遇故居,系揭阳现时保存较为完好的明代建筑。主体建筑为三开间四进三井二火巷布局,造型简朴粗犷,装饰简约,梁架童柱朴拙秀美,具有高度审美价值。门匾太史第系吴殿邦题识,门前石板埕树有旗杆夹一对,乃黄奇遇于明天启七年中丁卯科举人和崇祯元年登戊辰科进士所立。中厅金柱外侧一米处再植板墙,以扩大主体建筑空间,这种建构风格在揭阳较为少见。20098月被揭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近几年,广美在村党政的带领下,乡村公共建设稳步推进,村道实现水泥硬底化。规划占地155亩,建有七至十一层共1381482套楼房的广德城居住小区,村政办公大楼、广美市场的建设,有效的改善了人居环境。印地公园的规划建设,以及村内溪河两岸砌筑石篱、石栏杆,铺设人行道并种树植绿,进一步美化村容寨貌,实现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的水乡风情,使这个文化底蕴深厚且历史悠久的文明古村重放光彩。 广美,如同它的名字,美誉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