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ngcheng District People's Government of Jieyang City

榕城下足“绣花”功夫做好古城活化利用文章

改造后更接地气的揭阳学宫广场,成为市民健身休闲的好去处。林碧鸿 摄


  绿树红花相映衬,人文与古意相交融……初夏的早晨,走进改造一新的揭阳学宫广场,记者就觅得了闹市中的一份闲情逸致。“拆去围栏,加种了花草,添了可供市民休息的石椅,广场变得更开阔,更接地气!”在休息长廊里与三两好友闲谈的“老榕城”陈伯,对学宫广场改造工程带来的新变化连连称赞。通透舒适的开放式文化广场,在方便市民健身休憩的同时,成为群众接受文化滋养的“精神氧吧”。


  学宫广场的改造是古城“微改造”的一个小节点。近年来,榕城区把活力古城建设摆在城市高质量发展重要位置,坚持做好古城“微改造”工作,以“绣花”功夫做好功能完善、旧城改造、违建整治、文旅融合、产业赋能、水系修复等文章,在激发城市生机活力的同时,进一步擦亮古城底色。不断刷新“颜值”和“气质”的揭阳古城,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打卡”。


  古城保护与功能提升协同共进


  在1.13平方公里的揭阳古城内,拥有揭阳学宫、古榕武庙(关帝庙)、城隍庙、丁日昌旧居共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元代禁城、明代进贤门、清代百兰山馆、民国骑楼等丰富的历史遗存遍布其中。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筑年久失修、河道淤塞、交通拥堵、乱搭乱建等问题成为制约古城发展的瓶颈。


  古城要保护,民生盼发展。榕城区围绕“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目标和“三山两水一古城”空间形态布局、“城中竹树多依水,市上人家半系船”的水城人文风情,立足于“微改造、微治理”理念,为古城“把脉问诊”,下大力气对古城的基础设施、水系修复、公共服务等进行微改造,在切实维护古城历史风貌的同时,实现城市功能与人居环境的改善提升。


  以进贤门城楼、学宫、城隍庙为核心的古城东入口,经过改造提升后,开启“一键美颜”,面貌焕然一新,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地”。如今,经过路面拓宽和景观提升的东环城路与经过河道疏浚和堤岸改造的东风河和谐融合,人们漫步河畔,看绿树依依,闻鸟语花香,在车水马龙的现代街区里拥抱一湾碧水,享受一份惬意;思贤路东段两侧建筑粉墙黛瓦,门前白色的高栏杆被仿古小栏杆和花箱所代替,古典面貌和人文气息相互融合;经过修缮的揭阳学宫重焕光彩,并不断拓展社会服务功能,每年游客接待量达到了100多万人次;丁日昌故居“修旧如旧”还原昔日风貌,独特的建筑格局与秀美的水乡风光交映生辉,从那片片砖瓦、寸寸绿荫中,仿佛可以感受到百年老宅的历史沉淀和先贤的精神风骨;随着夜幕降临,经过亮化装饰及植入人文元素的进贤门城楼灯火璀璨、流光溢彩,揭阳古八景灯影图与质朴城墙交相融合,行人得一时闲情流连忘返……


  揭阳享有“水上莲花”“浮水葫芦”美誉,古城水系是揭阳古城格局、肌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厚重的文史资源。为了延续水系风貌,凸显水城特色,榕城区将重点实施古城水文化修复工程和古城防涝体系建设两个项目,包括古城河道治理、片区防涝、完善截污管网和景观修复等,推动古城玉窖溪、东风河、钓鳌河全面贯通榕江南北河,对古城玉窖溪、猛水河、方厝前河等河溪进行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恢复和保持古城水系与南北河的自然连通和流动,切实赋予古城灵气,助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古老的护城河——东风河,从臭黑水体到碧水潺潺,便是古城水系整治的一个生动例子,让人们对未来找回古城的水乡记忆充满期待。


  文化传承与城市新生有机融合


  品茶听相声、体验舞青狮、捏青狮泥人、买青狮文创产品、打卡梦幻水乡激光秀……位于古城南门南窖桥的青狮文化旅游景区如今已是古城旅游一张闪亮的“名片”。游客在这里可以品味老城慢时光,体验青狮文化,感受潮汕文化底蕴。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狮”项目的发源地,青狮文化旅游景区通过深化文旅融合,把文化、游乐、餐饮、水乡风情等融为一体,迸发出鲜活的生命力。


  踏着青石板路,慢慢欣赏路两旁的民国骑楼,这里的一砖一瓦都镌刻着时光的温度与厚度。南北走向不足一公里的中山路,一直是揭阳古城的标志性街道。街边炒粿的老店,埋头写对联的大爷,理发店里的老式桌椅,洋溢着浓浓的烟火气,让人感受到老城淳朴的人情味。如今,文艺咖啡馆、汉服店、特色产品店、玉器书画店、茶舍等现代化商铺也纷纷“进驻”,让古街有了时尚的气息,也成为撬动古城消费的“流量密码”。


  紧扣“传承历史文脉、留住市井气息、丰富古城业态”这一目标,榕城区在加快古城保护建设的同时,做好活化利用这篇大文章,将文化传承与城市更新有机融合,不仅注重对古城风貌的复原和修缮,更积极尝试将地方特色文化培育、商业化运营、新业态植入等同步协调规划、发展,将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商旅业态有机融合,努力让古城在保护与利用中实现良性循环。随着古城小规模、渐进式、有温度的“微改造”不断推进,古城的文化商圈氛围日渐浓厚,更显文化韵味、更具游览趣味,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商业品牌、文化业态进驻,也点燃文旅烟火气,带旺古城“游经济”。



记者手记


古城“微改造”提升市民幸福感


  记者在采访中真切感受到:“微改造”让古城更有人情味。如对历史街区的改造,榕城区充分挖掘历史人文地理信息,做足前期的调研和规划,相关工作细化到商户的经营历史、家族变迁信息的收集,甚至到门窗的设计等,并做到“一巷一策”“一户一案”的个性化设计。在规划设计和施工细节上,更是反复论证,慎之又慎,不急功近利,下足“绣花”功夫,为的是在保留古城历史文化和人间烟火气的同时,更好完善服务功能、提升市民生活品质。


  如今,随着微改造工程的不断推进,一处处带有温情又尽显巧思的微小改造,不仅激活了古城发展的新动能,而且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感。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