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ngcheng District People's Government of Jieyang City

党建引领产业破局 榕城扎实推进典型村培育工作

  原标题:榕城区扎实推进典型村培育工作

      党建引领绘新卷  风貌蝶变添活力



  在榕城区,一幅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铺展:渔江村打通“断头路”,畅通了村民出行的放心路;枫美村智能养殖基地中,南美白对虾激活水乡“共富”的动能;塘埔村借力主题公园与品牌活动,变身人气高涨的“网红村”;玉浦村的“绿美积分超市”里,村民笑逐颜开,用日常行动兑换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这些焕然一新的乡村图景,背后是榕城区以典型村培育为抓手,从党建引领、产业破局、环境提质等维度协同发力,系统推动“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的生动实践。


  党建强基,凝聚共建合力


  榕城区坚持党建引领,通过构建多元协同的治理体系、发动党员带头示范、创新基层“微治理”模式,有效凝聚起党员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的强大合力,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村里的事,党员带头干、村民一起干,才能干成事。”渔江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林荣炎道出了关键。该村构建“村党委引领、村委会主抓、理事会协助”联动体系,通过党员带头建设绿道、群众助力植树造林,共同推动江夏市场升级和产业园区谋划,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村民。


  治理的成效体现在一个个具体的民生改善中。在渔江村林超纪念中学西侧,一条昔日的“断头路”被打通,路旁还设置了植树小基地,种上了桂花等苗木。“以前这里堆积了很多垃圾杂物,现在修成了一条宽敞畅通的水泥路,真的太好了!”村民林炳通的感慨,道出了村民们共同的喜悦。这条路的贯通,不仅便利了出行,更成为了党群同心、优化人居环境的生动注脚。


  在炮台镇炮台社区,一种更为精细的“微治理”模式正在发挥作用。“大事党当家,小事寨管家,我们放心!”这是社区居民的普遍心声。一支由党员和群众共同组成的“四管家”队伍活跃在街头巷尾,专注于调解邻里纠纷、维护环境卫生等基层“小事”。例如,社区第四“自管小组”成功调解了村民吴某发与吴某鸿因上辈纠纷结怨数十年的矛盾,促成两家冰释前嫌。这种快速响应、就地化解的“微治理”体系,显著提升了基层治理的效能与居民的满意度,是榕城区以党建赋能乡村治理的又一创新实践。


  产业破局,激活发展动能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在区委、区政府的统筹引领下,各典型村立足典型资源禀赋,通过科技赋能、农文旅融合推动乡村经济提档升级,为“百千万工程”注入坚实力量。


  走进地都镇枫美村水产养殖基地,技术人员通过智能监测系统实时调控水质,“我们实现了南美白对虾标准化、高产量、零污染养殖,年产值约2000万元。”该基地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在巩固养殖优势的基础上,枫美村积极探索将古村落文化、榕江景观与产业相结合,逐步构建“产加销+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农文旅融合正在多个乡村形成示范效应。炮台镇石牌村串联风门古径、石牌金星公园、特色农业果蔬基地等景点,串珠成链打造农文旅路线。“周末有很多游客前来采摘、徒步,”石牌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蔡老五介绍,“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我们正逐步谋划建设田园综合体项目、生态廊道和游客中心等配套设施,以后人气会更旺!”


  塘埔村凭借“官渡公园”“塘埔湿地公园”“儒家文化公园”三大主题公园,塑造出独具特色的文旅品牌,成为粤东地区知名的“网红村”。此外,该村还常态化开展篮球联赛、趣味运动会等体育活动,不仅增强村民体质,也促进邻里交流、凝聚乡村合力,为振兴发展注入人文活力。


  环境提质,绘就乡村新貌


  环境提质,绘就乡村新貌。洁净、优美、有序的村容村貌,已成为榕城区典型村的共同特征。近年来,该区将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典型村培育的重要抓手,推动乡村从“一时美”迈向“持久美”,实现由外及内、由表及里的整体跃升。


  “环境好了,住得舒心,年轻人也更愿意回来了!”各典型村持续攻坚,抓实生态宜居环境建设:西岐村组建专职保洁队伍,落实垃圾“日产日清”;渔江村投入资金超2000万元,建设雨污分流系统、村级卫生院和环溪绿道,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东泮村创新实施乡村绿化“八个一”体系,建成多个健身公园、果园和绿化示范林,并以“美丽庭院”点缀其间,形成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居住环境。


  在实现“洁净美”的基础上,榕城区着力推动乡村治理从“短期整治”向“长效管护”转变,探索出积分管理、村企合作、绩效激励等一系列有效机制。


  “绿美积分超市”是其中的生动实践。目前,玉浦村、登岗村、胡厝村等9个典型村已推广该模式,村民们通过参与环境整治、苗木管护等获取积分,并可兑换生活用品,极大激发了村民参与村庄建设的积极性。玉浦村村民黄阿姨用积分换到洗洁精后高兴地说:“打扫房前屋后、管护苗木都能攒积分,大家都抢着干!”


  村企合作则有效激活乡村资源,为村集体增收注入持续动力。阳美村利用8.2亩集体土地,引入企业投资1200万元建成杰诚综合物流园区,带动村集体年均增收59万元;南陇村通过“工改工”项目,预计每年增加集体收入超29万元。与此同时,各村建立集体经济收益与干部绩效挂钩机制,将增收部分按比例用于激励干部,进一步释放基层干事创业的热情。


  一条条畅通的道路、一个个兴旺的产业、一片片优美的庭院,共同构成了榕城区乡村焕新蝶变的生动注脚。据统计,2024年,全区前两批18个典型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549.4万元,同比增长30.9%,乡村振兴实践取得显著成效。接下来,榕城区将持续发力,打好“百千万工程”五年显著变化攻坚战,将典型村的“样板图”转化为全域发展的“实景画”,一幅更具活力、更见品质、更富魅力的现代乡村图景正在加速铺展。


岐山观察


典型村培育的“榕城答卷”

阿 龙


  在榕城广袤的乡野间,一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渔江村新修的道路延伸着希望,枫美村智能养殖的虾池跃动着活力,塘埔村公园的欢声笑语洋溢着幸福……这些生动的场景,是榕城区以典型村培育为抓手,扎实推进“百千万工程”的鲜活注脚。透过这些变化,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乡村面貌的焕然一新,更是一种发展理念的深刻转变——从“单打独斗”到“系统推进”,从“点上开花”到“面上成景”,榕城正以典型村为支点,撬动乡村振兴的全面突破。


  党建强基,是榕城蝶变的核心密码。渔江村“村党委引领、村委会主抓、理事会协助”的联动体系,炮台社区“大事党当家,小事寨管家”的微治理模式,生动诠释了“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的深刻内涵。当党员带头修路、群众齐心植树成为常态,当邻里纠纷在“四管家”的调解下冰释前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治理效能的提升,更是一种“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的深入人心。这种以党建凝聚人心、以行动赢得民心的实践,正是榕城乡村振兴最坚实的根基。


  产业破局,是榕城蝶变的动力源泉。枫美村智能养殖基地里,科技赋能让传统水产焕发新生;石牌村农文旅路线上,古村落文化与现代产业相得益彰;塘埔村“网红村”的打造中,文体活动与品牌建设相映成趣。这些探索告诉我们,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穿衣戴帽”,而是要立足资源禀赋,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当科技、文化、旅游与产业深度融合,当“产加销+农文旅”的新格局逐步形成,乡村经济才能真正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环境提质,是榕城蝶变的美丽底色。从西岐村垃圾的“日产日清”到渔江村的雨污分流,从东泮村的“八个一”绿化到玉浦村的“绿美积分超市”,榕城区以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推动乡村从“一时美”迈向“持久美”。这种转变的背后,是“积分管理”“村企合作”“绩效激励”等长效机制的创新,是“美丽庭院”与“健身公园”的精心点缀,更是“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生态理念深入人心。当环境成为吸引人才、留住乡愁的“软实力”,乡村振兴才能真正实现由表及里的升华。


  榕城区的实践启示我们,典型村培育不是简单的“造盆景”,而是要通过党建引领、产业破局、环境提质等协同发力,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榕城模式”。当渔江村的道路成为党群同心的纽带,当枫美村的虾池激活共富的动能,当塘埔村的公园凝聚乡村的合力,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个村庄的蝶变,更是一种发展理念的升华——乡村振兴,需要的是系统思维、创新驱动和群众参与。


  站在新的起点上,榕城区正以典型村为“样板图”,奋力绘就全域发展的“实景画”。这条道路或许充满挑战,但只要我们坚持党建引领、产业破局、环境提质协同推进,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定力,榕城的乡村振兴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现代乡村的图景必将越来越美好。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