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ngcheng District People's Government of Jieyang City

揭阳市榕城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揭阳市榕城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揭榕府〔2023〕36号

各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揭阳市榕城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区政府七届2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区卫生健康局反映。




揭阳市榕城区人民政府     

2023年8月8日          

揭阳市榕城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目 录

一、规划背景 6

(一)基础现状 6

(二)形势与挑战 9

二、总体要求 11

(一)指导思想 11

(二)基本原则 11

(三)发展目标 13

三、主要任务 15

(一)筑牢公共卫生防护网 15

1.推进疾控体系现代化建设 15

2.推进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16

3.健全重大疫情救治体系 16

4.健全医防协同机制 17

(二)构建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 18

1.巩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 18

2.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18

3.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19

(三)全方位干预主要健康问题 20

1.推进健康榕城行动 20

2.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 20

3.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21

4.强化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 22

5.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23

6.强化重点疾病预防控制 23

(四)保障人民全生命周期健康 26

1.强化生育政策配套衔接 26

2.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 27 

3.促进妇女儿童健康 27

4.加强职业健康保护 28

5.促进老年健康服务 28

6.促进残疾人康复 29

(五)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30

1.加快建设完善分级诊疗体系 30

2.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31

3.强化“三医联动”和系统集成改革 32

4.强化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 34

(六)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34

1.建立体现传承创新特点的中医药服务体系……………34

2.提升中医药预防、诊疗和康复服务能力 35

3.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36

(七)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 36

1.鼓励发展社会办医 36

2.深入推进医养康养融合发展 37

3.积极发展多样化健康服务 38

(八)完善健康优先发展保障体系 38

1.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38

2.发展数字卫生健康 39

3.加强卫生健康法治建设 40

4.加强卫生健康安全生产工作 40

四、保障措施 41

(一)强化组织领导 41

(二)强化有效投入 41

(三)强化监督评估 42

(四)强化宣传引导 42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广东奋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辉煌的第一个五年,是榕城区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活力古城、产业强区,大力推进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打造健康榕城的重要五年。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广东2030”规划》《“健康揭阳2030”规划》和《揭阳市榕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榕城区实际,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21至2025年,远期展望至2035年。

  一、规划背景

  (一)基础现状

  “十三五”期间,全区卫生健康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认真贯彻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健康榕城建设为引领,加快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人民健康水平稳步提升,医疗卫生体系经受住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的重大考验。

  ——居民健康水平稳步提升。截至2020年底,我区人均预期寿命为78.4岁,比“十三五”规划前(2015年)增长1.64岁。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为0.32‰、0.47‰、0。

  ——医疗资源配置不断优化。截至2020年底,全区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63个,较2015年增长65.75%;每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3.25张,较2015年增长108.33%;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2.13人、每千人注册护士数1.89人,较2015年分别增长102.86%、166.20%;每万人全科医生数1.41人,每万人公共卫生人员数18.95人,较2015年分别增长281.08%、65.94%。

  ——卫生强区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完善。截至2020年底,全区共有医院14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45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2个,其他机构2个;医院中,公立医院2个(二级医院2个)、民营医院12个(二级医院3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中,妇幼保健机构1个(二级1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1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村卫生站22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个。制定并实施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推动区域资源共享。全区76家村卫生站完成标准化建设。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效明显。持续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取消药品加成和耗材加成,实行药品耗材“零差价”销售,破除“以药补医”、“以械补医”机制,同步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建立健全长效补偿机制,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初步建立。以“医联体建设”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抓手,全面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2020年实现县域医共体建设全覆盖,全区常住人口家庭医生签约率达52.17%,重点人群签约率达74.79%。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实现阳光用药、合理用药,全区基层医疗机构100%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二级公立医院基本药物使用金额占比达到40%。

  ——中医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工作原则,切实加强基层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完善城乡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合理配置中医医疗资源,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提高医疗卫生机构中医优势病种诊疗能力和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全区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5.57%的村卫生站均能提供中医药服务。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中医馆建设并投入使用,建设完成率为60%。全区中医类别医疗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的比例为26.22%,全区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诊疗量占同类机构总诊疗量比例为32.97%。

  揭阳市榕城区“十三五”卫生健康主要发展指标完成情况

  主要指标

  规划目标

  2020年

  人均预期寿命(岁)

  ≥77.8

  78.4

  婴儿死亡率(‰)

  ≤3

  0.32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8

  0.47

  孕产妇死亡率(/10万)

  ≤10

  0

  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

  ≥95

  均达到98以上

  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

  ≥40

  69.44

  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

  ≥40

  72.74

  35岁及以上高血压患者管理率(%)

  ≥40

  ——

  35岁及以上糖尿病患者管理率(%)

  ≥35

  ——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在册管理率(%)

  ≥85

  82.91

  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

  ≥80

  21.05

  结核病患者管理率(%)

  ≥90

  98.45

  0-6岁儿童健康管理率(%)

  ≥85

  89.73

  儿童系统管理率(%)

  ≥80

  96.5

  出生缺陷产前筛查率(%)

  ≥80

  97.3

  孕产妇系统管理率(%)

  ≥90

  96.80

  县域内住院率(%)

  ≥90

  85.1

  农村居民家庭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

  ≥90

  100

  出生人口性别比

  ≤111

  109.06

  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县(市、区)覆盖率(%)

  100

  100

  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目标人群覆盖率(%)

  ≥80

  99.2

  全员人口信息覆盖率(%)

  100

  100

  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2.5-2.8

  2.13

  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人)

  3.0-3.5

  1.89

  每千常住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人)

  1-2

  1.90

  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人)

  2-3

  1.41

  每千常住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张)

  3.8-5.5

  3.25

  社会医疗机构床位数占床位总量比重(%)

  ≥30

  42.64

  (二)形势与挑战

  “十四五”时期,我区发展的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都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重大变化,将进入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特别是由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影响,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将会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和挑战。进入新发展时期,“两个大局”深度联动构成卫生健康发展环境的主基调;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等变化对健康服务供给提出了新要求;区第七次党代会提出下一个五年的发展思路,强调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切实提振跨越赶超的自信心、汇聚不甘落后的精气神,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走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为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活力古城、产业强区而接续奋斗,对卫生健康资源配置提出了新要求;推进健康榕城建设为卫生健康事业持续发展提供了新动力。同时,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优化医疗卫生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提供了条件,也为推动卫生健康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的深刻转变带来了新机遇。

  同时,“十四五”时期,我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整体发展不充分、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强、公益性彰显不足、“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改革效果不明显,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矛盾尚未完全破解;资源配置结构依然不合理,优质医疗资源缺乏、基层服务能力薄弱等问题仍然存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等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风险长期存在,艾滋病、结核病、性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主要的健康问题,不良生活习惯成为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大湾区产业转移以及人员流动性加大等使职业卫生、环境安全、食品安全等多种影响健康因素相互交织,给人民群众健康带来严重威胁;人口老龄化加速,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医疗卫生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随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步入攻坚阶段,一些深层次矛盾问题日益凸显。机遇与挑战并存,对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和全民健康水平提高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健康中国建设总体部署;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和新时期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将保障公共卫生安全作为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预防控制重大疾病;以保障人民健康利益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出发点,以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主线,以强基创优建高地为抓手,全面建设健康榕城,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活力古城打下更加坚实的健康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健康优先。把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不断提高卫生健康供给和服务水平,着力提供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高品质的卫生健康服务。将预防为主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促进医防融合、防治结合,建立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行动的体制机制,加快推动共建共享健康榕城。

  2.坚持党政领导、多元共建。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全领域、全过程,充分发挥党委、政府主导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强化“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理念,使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成为关注健康、促进健康的行动者,形成大卫生大健康建设格局。

  3.坚持价值导向、系统谋划。强化全局战略和系统联动,更加注重统筹发展与安全,更加注重预防为主和中西医并重,更加注重提高质量和促进公平,更加注重强基础和谋发展,实现发展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有机统一,促进卫生健康事业协调、可持续发展。

  4.坚持底线思维、防范风险。主动做好防范化解卫生健康领域重大风险的准备,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改革和强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立和健全风险防控配套措施,有力应对和化解公共卫生领域风险,不断筑牢院感防控“底线”、医疗安全“红线”、生物安全“防线”,筑牢全区公共卫生安全屏障。

  5.坚持创新驱动、数字赋能。强化数字转型赋能,发挥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推动卫生健康领域制度、管理和技术创新,加快推进卫生健康事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增强卫生健康治理体系整体效能。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健康榕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医疗制度更加成熟定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显著提升,中医药独特优势和作用进一步发挥,健康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增强,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显著提高。

  ——城乡居民主要健康水平进一步改善。人均期望寿命接近79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保持较好控制水平。

  ——制度体系更加成熟定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进一步完善、定型,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取得积极进展。

  ——公共卫生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明显改善,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全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高。

  ——健康服务水平和质量大幅提升。优质医疗资源供给持续扩容、区域布局更加均衡合理。健康服务模式实现转型升级,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供给体系基本建立,健康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区人民群众就近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等健康服务。

  ——健康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卫生健康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完备,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对保障人民健康的引领支撑作用更加突出。

  ——健康产业发展环境更加优越。建立起榕城特色的健康产业体系。“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深化,在政策、技术、人文等方面营造更加宽松的健康产业发展空间。

  到2035年,卫生健康体系基本实现现代化,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完善,强大公共卫生体系和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建立,中医药实现传承创新发展,主要健康指标达到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健康公平基本实现。

  “十四五”规划主要工作指标

  领域

  序号

  主要指标

  单位

  2020年

  2025年目标

  指标性质

  健康

  水平

  1

  人均预期寿命

  岁

  78.4

  >79

预期性

  2

  孕产妇死亡率

  /10万

  0

  <8

预期性

  3

  婴儿死亡率

  ‰

  0.32

  <3

预期性

  4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

  0.47

  <4

预期性

  5

  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

  %

  ——

  <10

预期性

  健康

  生活

  6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

  24.08

  30

预期性

  7

  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

  %

  ——

  <20

预期性

  8

  千人口献血率

  ‰

  3.26

  持续提升

预期性

  9

  国家卫生城市数量占比

  %

  ——

  持续提升

预期性

  健康

  服务

  10

  每千人口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

  张

  3.25

  4.0

预期性

  11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

  人

  2.13

  2.15

预期性

  其中:每千人口拥有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

  人

  0.44

  0.62

预期性

  12

  每千人口拥有注册护士数

  人

  1.89

  2.0

预期性

  13

  每千人口拥有药师(士)数

  人

  0.19

  0.25

预期性

  健康

  服务

  14

  每万人口拥有全科医师数

  人

  1.41

  2.5

预期性

  15

  每千人口拥有公共卫生人员数

  人

  1.90

  增长30%

预期性

  16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

  个

  1.48

  1.5

预期性

  17

  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

  %

  ——

  力争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以上

约束性

  18

  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的比例

  %

  0

  ≥60

预期性

  19

  重点行业用人单位劳动者防噪音耳塞或耳罩正确佩戴率

  %

  ——

  ≥80

预期性

  健康

  保障

  20

  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

  %

  ——

  25左右

约束性

  三、主要任务

  (一)筑牢公共卫生防护网

  1.推进疾控体系现代化建设

  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能设置,构建以疾控机构为骨干,医疗机构为哨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职能清晰、机制顺畅、上下协同、防治结合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系统推进疾控体系改革。从行政架构上提升疾控工作组织协调能力,按照行政区域健全设置区级疾控中心,加强区级慢性病防治机构、职业病防治机构、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建设。建立与现代化疾控体系相适应的运行保障机制,多措并举激发机构活力,吸引和留住人才。实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提升工程,全面改善疾控机构设施设备条件,提升监测预警、风险研判、决策管理、检验检测、流行病学调查和现场调查处置能力。

  2.推进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完善卫生应急指挥体系。构建统一领导、权责匹配、权威高效的公共卫生大应急管理格局,深化多部门联防联控应对处置工作体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决策议事制度。建立应急预案定期评估机制,实行卫生应急预案动态优化。健全常态化演练机制,开展多部门、多模式的卫生应急处置演练。加强卫生应急管理专家体系建设,建立公共卫生安全专家库。

  提升卫生应急核心能力。加强卫生应急队伍规范化建设,组建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类、紧急医学救援类综合队伍。分级建立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目录,合理确定储备规模,实行分级储备、动态调整。加强卫生应急信息报送工作,推动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和信息共享。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援能力。加强应急心理援助和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提升重大突发事件心理救援能力。强化基层卫生人员知识培训和演练,提升先期处置能力。深入开展卫生应急知识宣教,提高人民群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认知水平和预防自救互救能力。

  3.健全重大疫情救治体系

  健全重大疫情救治网络,按照“平战结合”原则,建立以二级综合医院为骨干,发热门诊、发热诊室为基本救治处理依托的重大疫情医疗救治网,根据需求配置人、财、物及管理平台等软硬件。建立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建立分级救治目录、分层救治渠道和分流救治流程,实施重大疫情救治体系能力提升工程。强化规范化发热门诊(诊室)建设,规范预检分诊管理。

  4.健全医防协同机制

  全面推进医疗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深度协作,建立人才流动、服务融合、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对居民健康危险因素的监测、分析、评估和干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应明确统筹管理公共卫生工作的科室,县域医共体应建立健全公共卫生管理协调机制,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建立社区疾病预防控制片区责任制,完善网格化的基层疾病防控网络。建立公共卫生医师到医疗机构进修临床知识机制,鼓励临床医师参与预防保健工作。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为居民提供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和健康管理相融合的服务。

  专栏1 公共卫生能力建设项目

  1.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提升工程

  筹建榕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伍,加强和完善装备配置。  

  2.建强公共卫生体系

  推进揭阳市榕城区砲台镇中心卫生院(揭阳市第五人民医院)医技综合大楼配套建设、渔湖镇中心卫生院新住院楼建设工程项目工作。

  3.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提升工程

  推进榕城区中心医院发热门诊、核酸检测PCR实验室建设、特殊科室改造及医院整体升级改造。

  (二)构建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

  1.巩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

  推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站一体化管理。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质增效工程,强化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常规手术、传染病筛查、公共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能力,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推进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一类财政保障,公益二类绩效管理”。完善和落实财政补助、人事分配、医保支付、价格管理等配套政策,提升基层服务能力,转变基层服务模式,发挥绩效考核指挥棒作用,进一步筑牢“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基层运行新机制。到2025年底,20%左右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国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推荐标准,70%左右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国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基本标准,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长期处方服务全覆盖。

  2.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以全面质量管理、发挥人才优势、提升技术水平、补齐专科短板为核心,实施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工程。根据区域内不同医院的规模和功能定位,确定每个医院的重点学科及其发展方向,开展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强区级医院临床专科和管理能力建设,强化与市级三甲医院开展对口帮扶,根据居民健康需求、县域外转诊等情况加强薄弱专科建设,提升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诊疗能力。针对重点人群多元化健康需求,加强妇幼保健机构和综合性医院中医、妇女保健、儿童保健专科建设。

  区人民医院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探索区人民医院异地改扩建项目,盘活老城区现有医疗资源,以专科、人才、技术、管理为核心,实施区人民医院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通过健全医院一级诊疗科目,完善二级诊疗科目,加强临床科室和医技科室建设,配备与所开展诊疗科目相适应的设备,全面提升区人民医院整体医疗卫生技术水平,实现患者满意、医务人员满意和医院可持续发展。

  3.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强化医疗质量安全。完善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和规范,严格落实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规范诊疗行为,全面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健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监管,严控院内感染。以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为重点推进合理用药,进一步加强处方监管,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建立医疗质量管理激励机制,促进质量持续改进。完善医疗废弃物收集转运处置体系,提升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能力。

  推进医疗服务优质化。深入开展“优质护理活动”和“平安医院”建设工作。进一步改善就诊环境,优化服务流程,推进预约诊疗、远程会诊,推行日间手术、检查检验结果区域内互认,丰富便民措施,改善群众就医体验。强化医务人员服务意识,加强医患沟通,保护患者隐私。

  专栏2增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项目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质增效工程

  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业务用房改扩建及医疗设备改善工作。为政府办村卫生站(室)配备健康监测设备。强化基层卫生人员知识储备和培训演练。推进卫生健康适宜技术下基层。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轮训计划,加强医养结合、社区护理、康复病床、家庭病床、上门巡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基本公共卫生等服务能力。

  (三)全方位干预主要健康问题

  1.推进健康榕城行动

  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医疗卫生服务,全面实施健康榕城17项专项行动。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坚持防治结合,强化慢性病、精神疾病、职业病、地方病、传染病等疾病的防治。建立完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紧急医学救援应急体系,健全完善重大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完善老年、妇女、儿童医疗保健服务体系,促进妇幼、老年、残疾人、流动人口等重点人群的健康,打造粤东医疗卫生事业创新发展新高地。

  2.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

  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建立设置合理、管理高效的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建立健全以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及其管理的健康教育服务基地为核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健康教育职能部门为基础,学校、机关、社区、企事业单位健康教育职能部门为延伸、社会团体为辅助的工作体系。加强健康教育人员能力建设,完善人才培养、进修与晋升机制。建立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绩效考核机制。

  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水平。以爱国主义教育、文明卫生习惯、疾病防控知识、社会心理健康等为重点内容,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科普宣传,引导公众强化“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保持良好的卫生、饮食和社交习惯,培养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完善健康科普专家库,加强科普人员队伍建设。构建全媒体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的机制,加强对健康教育内容的指导和监管。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均等化,提供覆盖城乡所有居民的健康教育服务。推进“互联网+精准健康科普”,建立完善健康素养监测系统,提高健康素养监测评价能力。打造区级健康教育服务基地。加大学校健康教育与促进工作力度。

  3.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将爱国卫生工作纳入各级党政重要议事日程,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总结疫情防控经验,丰富爱国卫生工作内涵,创新方式方法,推动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推进爱国卫生运动入网格入家庭、融入群众融入日常生活,逐步形成全民参与爱国卫生运动格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工作网络,配齐配强爱卫工作人员。组建区级爱卫专家库,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培训、交流学习,不断提升全区爱国卫生工作规范化、专业化水平。完善以块为主、条块结合和分级管理的工作方式,进一步明确爱卫会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加强统筹协调,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建立管理监督机制,合力推进爱卫工作纵深发展。

  健全常态化长效管理机制,落实“三个一”环境卫生整治制度,完善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开展以环境卫生综合治理为主的爱国卫生运动,巩固提升卫生创建成果,有效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开展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加强病媒生物密度监测,健全病媒生物监测网络,扩大蚊媒监测覆盖面。强化风险评估,定期组织开展病媒生物预防控制效果评价,实施科学、精准防制策略,有效降低辖区内“四害”密度。推进无烟环境建设,以无烟党政机关、无烟学校、无烟家庭等创建活动为载体,加强示范引领,广泛普及吸烟有害健康科普知识,推动形成公众自觉参与控烟禁烟的良好氛围。推进健康村镇、健康社区、健康单位(企业)、健康学校、健康家庭等“健康细胞”建设,培育“健康细胞”建设示范点,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提高社会健康治理水平。

  4.强化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

  建立以区级疾控中心和哨点医院为基础,延伸乡村的全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网络。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完善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针对孕产妇、新生儿、学生、老年人、贫困地区人群等重点人群开展营养干预行动。到2025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实现镇(街道)100%全覆盖,病例监测报告医院覆盖到所有开展食源性疾病诊疗的医疗机构。

  5.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健全国民体质监测服务体系,加强体质测试和健身指导服务,加快建设一批公共体育场馆、户外健身场地和生态体育公园,实现公共体育服务城乡全覆盖,城镇社区建成“15分钟健身圈”。实施全民健身行动,深入开展青少年身体素质增强行动。加快推动体育产业融合互动,积极拓展体育产业内容,延伸产业链条,扩大中高端体育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创新发展体育健身休闲、场馆服务等体育业态。

  6.强化重点疾病预防控制

  强化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完善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监测网络,织密监测哨点布局。做好新冠病毒肺炎、鼠疫、禽流感、登革热、流感、诺如等突发急性传染病以及中东呼吸综合征、埃博拉出血热等新发传染病监测。强化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发热诊室等重点单位,市场外环境等重点场所,动物疫病等多维度多渠道监测。建立完善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健全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增强风险评估能力,分区域分等级评估突发急性传染病风险,实施分级分类防控。坚持“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和“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全力减少重症和死亡病例。充分发挥公共卫生与重大疾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作用,落实属地、部门、单位、个人“四方责任”,完善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模式,推动专业防控和社会力量参与有机结合。强化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落实,筑牢“外防输入、内防扩散”防线,确保突发急性传染病疫情得到有效有序处置。

  强化重大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防控。落实将艾滋病、梅毒检测咨询纳入婚前自愿医学检查和重点公共场所服务人员健康体检内容。健全性病综合防治体系,提升性病综合防治能力和水平。持续推进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实施消除丙肝公共卫生危害行动。完善结核病“三位一体”综合防治服务模式,提高“防、诊、治、管、教”相结合的综合服务能力和质量。加大一般就诊者肺结核发现和耐多药肺结核筛查力度,推进肺结核患者全程随诊管理。强化学校结核病疫情监测和处置,严防聚集性疫情发生。加强麻风病症状监测和流动人口麻风病例筛查。到2025年,艾滋病全人群感染率、5岁以下儿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流行率分别控制在0.16%、0.9%以下,肺结核发病率降至50/10万以下,一二期梅毒报告发病率呈下降趋势。持续强化对原钉螺孳生区域、适宜钉螺孳生可疑环境的螺情监测。持续降低肝吸虫、儿童蛲虫等重点寄生虫病感染率。实现碘缺乏病和饮水型氟中毒的监测评价全覆盖,推进全民科学补碘健康促进行动,做好地方病现症病人的治疗和健康管理,开展以行政村为单位的居民生活饮用水碘含量调查工作。

  健全精神卫生和心理服务体系。优化整合全区精神卫生服务资源,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精神卫生服务网络。完善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工作机制,加大严重精神障碍救治救助力度,实施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强工程。加强基层精防人员培训,进一步完善基层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小组、关爱帮扶小组的有效运转机制,全面推广长效针剂。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各部门各行业心理健康服务网络。

  强化免疫规划工作。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依法依规进行疫苗使用管理和预防接种服务。持续推进预防接种单位规范化建设。加大预防接种信息化建设投入,落实疫苗全程电子追溯,加强冷链系统建设和管理。落实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做好查漏补种和补充免疫,重点关注流动儿童,确保以镇(街道)为单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维持在90%以上。积极推动成人疫苗接种。加强疫苗可预防疾病监测和人群免疫水平监测。做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持续开展和完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保险补偿工作。

  专栏3 健康促进项目

  1.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工程

  推动设立健康教育专业机构;进一步改善专业机构业务用房和工作设施设备;充实人员队伍,配备与工作量相适应的区域健康教育专业机构人员。建设数字化健康教育支撑工程,开展个性化、智能化教育信息服务。

  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提质增效

  为常住居民提供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0-6岁儿童

  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包括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中医药健康管理、肺结核患者健康管理、卫生计生监督协管和严重精神障碍疾病患者健康管理12类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做好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基本避孕服务、地方病防治、职业病防治、重大疾病与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人禽流感和SARS防控项目、鼠疫防治项目、国家卫生应急队伍运维保障、农村妇女两癌免费检查、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地中海贫血防控、食品安全标准跟踪评价、国家随机监督抽查、医养结合与失能老年人评估指导、人口监测、卫生健康项目预算绩效管理等17类新划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衔接。

  (四)保障人民全生命周期健康

  1.强化生育政策配套衔接

  实施三孩生育政策,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健全重大经济社会政策人口影响评估机制。完善托育、教育、社会保障、住房、基本医疗保险等政策,减轻生育、养育子女家庭负担。推进落实生育产假和配偶陪产假制度。鼓励用人单位为孕期和哺乳期妇女提供灵活的工作方式及必要的便利条件。改革完善人口统计和监测体系。根据人口政策调整,重点掌握全区人口出生、死亡、流动迁移等信息,建立数据质量评估机制,不断提高全员人口信息的覆盖率、准确率和及时率,突出预警职能。拓展人口监测数据应用,促使全区人口数量、结构、分布与经济布局相对协调。完善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和配套扶助政策,逐步构建计划生育家庭社会关怀长效机制。推进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母婴室建设,营造良好的婴幼儿照护环境。

  2.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

  统筹推进城乡托育发展。大力发展成本可负担、方便可及的普惠性托育服务。引导各类主体提供普惠性服务,支持非营利性机构发展,综合运用规划、土地、住房、财政、投资、融资、人才等支持政策,扩大服务供给,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有条件的用人单位以单独或联合相关单位共同举办的方式,在工作场所为职工提供托育服务。支持大型园区建设服务区内员工的托育设施。完善婴幼儿照护服务指导网络,建立各级婴幼儿照护服务指导中心(站),组建照护服务指导团队。依托基层力量提供集中托育、育儿指导、养护培训等服务,加强婴幼儿身心健康、社会交往、认知水平等方面早期发展干预。

  3.促进妇女儿童健康

  实施妇幼健康保护工程,健全母婴安全保障体系,强化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能力。加强妇幼保健特色专科建设,积极发挥中医药在促进妇幼保健中的价廉、效优作用。规范孕产妇健康管理。扩大妇女“两癌”检查项目覆盖面。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达到国家消除项目各项指标要求。实施落实适龄女生HPV疫苗免费接种项目。健全覆盖城乡居民、涵盖生育全程的出生缺陷综合防治体系,开展婚前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免费产前筛查干预、免费新生儿疾病筛查干预等出生缺陷防控项目,降低重型地中海贫血、唐氏综合征、神经管缺陷等严重出生缺陷的发生率。强化母婴保健技术、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监督管理。强化儿童青少年近视、龋齿、肥胖、心理行为问题与精神障碍等综合防控工作。

  4.加强职业健康保护

  建立完善用人单位负责、行政机关监管、行业自律、职工参与和社会监督的职业病防治机制。推动用人单位落实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建全完善职业健康监督执法制度和分类分级监管机制,实施职业健康“黑名单”管理。建立健全区级并向基层延伸的职业病防治技术支撑体系,完善监测评估、工程防护、诊断救治等技术支撑网络,强化职业病防治技术供给和质量控制。建设职业病监测预警体系,提升全区职业病监测预警能力,2025年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合格率达到85%以上。至少确定1家公益性医疗卫生机构承担职业健康工作。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和评价、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病诊断救治等技术能力满足实际工作需要,全方位保护职业人群的身体健康。强化劳动者基本职业健康服务供给,探索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一批“职业健康小屋”。深入开展职业健康宣传教育,2025年重点人群的职业病防护知识知晓率达到85%以上。

  5.促进老年健康服务

  建立健全老年健康危险因素干预、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失能预防三级预防体系。强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和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完善老年医疗资源布局,推动有条件的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开设老年医学科、康复医学科,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康复、护理床位占比。推进医疗机构落实老年人医疗服务优待政策,并对老年优抚对象、计划生育优待对象优先落实。开展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工作,推动医疗卫生机构开展适老化改造。推动长期照护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发展,扩大长期照护服务的有效供给。探索建立能够满足城乡老年人全周期、梯度式长期照护需求和实现居家、就近享受服务的长期照护模式。在不同类别的医疗机构开展安宁疗护试点,促进发展多层次安宁疗护服务。

  6.促进残疾人康复

  开展防盲治盲工作,推动实施全面的眼健康。做好防聋治聋工作,提升耳与听力健康水平。健全综合医院和残疾人康复中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级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健全残疾儿童首诊报告制度。推进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并对残疾优抚对象优先推进。落实《广东省扶助残疾人办法》中规定对残疾人的医疗扶助措施。促进残疾人社区康复,支持残疾人主动康复、互助康复。加强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服务,支持医疗、康复机构开展辅助器具适配服务。到2025年,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率与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率达到85%。

  专栏4 生命全周期健康保障项目

  1.托育服务增量提质工程

  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大力发展普惠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推动在居住区建设与人口规模相适应的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建立健全托育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完善职业规划。到2025年,每千人常住人口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不少于4.2个。全区至少建成1家具有带动效应、承担一定指导功能的示范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

  2.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工程

  实施老年健康服务保障工程,开展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创建工作,推动医疗机构全面落实老年人医疗服务优待政策,优化老年人就医流程,开展适老化改造,提供老年友善服务,促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到2025年,综合性医院、中医医院、护理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的老年友善医疗卫生机构占比达85%以上。

  (五)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1.加快建设完善分级诊疗体系

  以系统连续健康服务为导向,围绕区域协同、城乡融合、上下联合、急慢衔接,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基础、医疗联合体为平台,建立不同级别、类别、举办主体医疗卫生机构间分工协作机制,加快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医联体组织模式。以县域医共体为抓手,整合升级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在县域医共体内部实现行政、人员、财务、质量、药械、信息系统六个方面统一管理。加快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落实适宜基层医疗机构开展的基层病种范围,实行不同等级医疗机构同病种同分值,支持基层医疗机构健康发展,促进分级诊疗制度进一步完善。建立完善分级诊疗工作机制,加快推进医疗卫生机构间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等信息共享,为患者提供顺畅转诊和连续诊疗。建立以全科医生为主体、全科专科有效联动、医防有机融合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提高履约服务质量。

  2.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坚持和加强党对公立医院的全面领导,全面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公立医院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以章程为统领,以文化建设为引领,以运营管理为抓手,强化体系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健全公立医院运营管理体系,加强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健全绩效评价机制。加强成本控制。落实岗位管理制度,实行竞聘上岗、合同管理。落实“两个允许”,合理确定、动态调整公立医院薪酬水平,建立主要体现岗位职责和知识价值的薪酬体系,更加注重发挥薪酬制度的保障功能。鼓励主要负责人实行年薪制。支持公立医院开展互联网诊疗,规范互联网诊疗运营模式,推动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项目、价格,进一步规范“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医保报销范围。力争通过5年努力,公立医院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运行模式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资源配置从注重物质要素转向更加注重人才技术要素。

  3.强化“三医联动”和系统集成改革

  推进医疗保障和医药服务相互协同。加快构建以促进健康为导向的创新型医疗保障制度,健全基本医保稳健可持续筹资运行机制。完善医保基金总额预算管理,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支付方式,逐步将门诊医疗费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范围。深化城乡居民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保障机制,将结核病、丙肝等需要长期服药治疗的重大传染病和严重精神障碍纳入门诊特殊病种保障。积极推进紧密型医联体以绩效为导向的医保支付方式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稳步落实基本医疗保障省级统筹,落实省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落实门诊异地就医和门诊特定病种直接结算。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障制度,提升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水平,健全重大疫情医疗救治医保支付政策,探索建立重大疫情特殊群体、特定疾病医药费豁免制度。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医保支付范围,落实异地就医结算。提高康复服务的费用保障力度。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推进落实国家组织药品和耗材集中采购和使用工作,畅通中选品种进院渠道,将医疗机构执行国家组织药品和耗材集中采购使用情况纳入年度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医保支付标准与集中采购协同机制,健全完善集中采购医保资金结余留用等激励约束机制。全区各级公立医疗机构使用的药品、医用耗材应通过采购平台采购,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自愿参与采购平台采购,支持有条件的地区探索以医联体、医共体、医院联合等方式开展集团采购。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推动各级医疗机构逐步形成以基本药物为主导的用药模式,鼓励城市医疗联合体、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等建立药品联动管理机制,促进上下级用药衔接。定点医疗机构应配备国家医保谈判药品特别是抗癌药品等,保障群众用药需求。对老年人和高血压、糖尿病、严重精神障碍等慢性病病人实施基本药物免费或定额付费政策。完善短缺药品监测网络和信息直报制度,健全短缺药品监测预警和分级应对体系,优化医疗机构短缺药品管理和替代使用,加强罕见病治疗药品等供应保障。保障儿童等特殊人群用药。加强对传染病药品监测预警,推进传染病治疗短缺药品供应保障。以临床需求为导向,推进药品使用监测和药品临床综合评价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远程处方审核机制,依据远程医疗平台,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远程集中处方前置审核、远程药学会诊等,实施“AI药师”工程,提升基层药师能力。

  统筹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根据基本医保省级统筹改革的统一部署,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原则,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持续优化医疗服务价格结构,理顺比价关系,支持医疗技术进步,支持体现技术劳务价值,支持为人民群众提供更有价值、更高效率的医疗服务,做好医疗服务价格和支付政策协同。

  4.强化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

  完善落实机构自治、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综合监管机制,健全能力共建、信息共享、相互衔接、协同配合的工作协调机制,重点推进综合监管绩效评价、督察追责相关制度。加强全区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体系和能力建设,强化医疗卫生服务要素准入、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安全、医疗卫生机构运行、公共卫生服务和健康产业新业态与新模式监管。加强监督执法体系规范化建设。改善卫生监督执法办案办公条件,编配一批现场快速检测车和执法设备,提升卫生监督执法能力。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抽查,建立健全信用监管、依法联合惩戒机制,推进综合监管结果协同运用。加快医疗卫生行业智慧化监管。建立健全综合监管结果与医疗卫生机构校验、等级评审、医保定点协议管理、重点专科设置、财政投入、评先评优等挂钩机制,以及从业人员医疗卫生服务监管结果与职称聘任、职务晋升、评先评优、绩效分配等的挂钩机制。

  (六)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1.建立体现传承创新特点的中医药服务体系

  加快建设中医医疗平台。鼓励各级各类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科室,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强化中医药服务信息化支撑,建立健全区级中医药适宜技术平台,探索推动“互联网+中医药”、“人工智能+中医服务”、“智慧中药房”等新型服务模式。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实施中医优势病种强优提质工程,提升中医预防、诊疗和康复服务能力,发挥中医药在疫病防治中的独特优势。

  筑牢基层中医药服务网。实施基层中医馆能力再提升工程,鼓励中医师到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多点执业,乡镇卫生院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数达到不低于执业医师总数的20%。立足编制隶属关系,按省、市部署探索县域中医药人员“县管镇用”。支持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持续推进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加强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技能培训,在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中择优招收基层中医师。支持中医医院牵头组建医疗联合体。每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按照中医药技术操作规范开展6类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积极争取协调市中医院对我区开展帮扶支持。

  2.提升中医药预防、诊疗和康复服务能力

  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加大特色中医“治未病”方案推广应用力度,推广应用规范化标准化中医“治未病”服务模式。将中医药“治未病”技术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范畴,每个家庭医生团队必须配备不少于1名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医师。建设中医药名科。促进中西医结合。在综合医院等逐步推广“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组建中西医结合多学科诊疗团队,探索中医药参与重大疑难疾病诊疗的具体环节和施治办法。提高中医药特色康复服务水平,落实中医康复技术规范化与标准化要求,推动传统武术、体育健身与中医药保健康复深度融合。发挥中医药在疫病防治中的独特优势。

  3.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挖掘收集、整理传承民间中医药验方、秘方和技法。推动全国基层名老中医、省名中医和省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能力建设并致力推动中医学术经验、老药公传统技艺传承。推动中医妇科、针灸科、皮肤病科、骨伤科、儿科等学术流派发展。探索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展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研究,实现数字化记录。弘扬传播中医药文化。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进农村、社区、家庭、机关、校园、企业等“六进”活动,提升居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营造“学中医、信中医、用中医”的浓厚氛围。谋划打造1个重要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专栏5 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项目

  实施中医人才培育项目

  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引进三年计划。深入实施国家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培育新一代名中医。持续推进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规范化管理,将其纳入中医类别医师队伍。

  (七)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

  1.鼓励发展社会办医

  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推动社会办医向高水平、多元化、集团化方向发展。支持和规范社会办医疗机构与公立医院开展多种类型的医疗业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合作。支持社会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加入公立医院牵头组建的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支持公立医院和社会办医院按照平等自愿原则组建专科联盟。鼓励社会力量建设高水平医院,培育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专科医疗品牌。支持发展高水平、集团化的医学检验、病理诊断、医学影像、消毒供应、血液净化、安宁疗护等第三方专业机构。依法加强对非公立医疗机构服务行为的监管,促进非公立医疗机构依法执业、健康发展。

  2.深入推进医养康养融合发展

  建立健全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探索建立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工作模式,切实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增加医养结合服务供给,合理规划、建设和改造医养结合机构,推进条件适合的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培训疗养机构转型为养老服务设施,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至少建有1家医养结合机构。将医养结合机构内设的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促进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深度融合,推动二级及以下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健康养老服务,鼓励养老机构与周边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签约合作。推进社区居家健康养老服务,实施社区(乡镇)医养结合能力提升工程。加强医养结合信息化支撑,增加智慧健康养老产品供给。积极探索中医药养老服务融合发展,在各养老服务机构逐步推行中医药保健和康复服务。实施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提升工程,开展医养结合示范区和示范机构创建活动。建立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预约就诊、双向转诊等合作机制,到2025年,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签约合作率达到100%,65岁及以上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率达到40%以上。

  3.积极发展多样化健康服务

  推动中药产业创新发展。培育健康医疗信息化新业态,推进银行与医院合作,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医疗机构与医保、金融机构的服务资源,解决医疗流程优化、医疗费用结算、医疗沉淀资金增值等难题,提高群众接受医疗服务的获得感。发展健康信息服务,整合居民健康管理及医疗信息资源,开展居民医疗健康信息服务,推动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提高居民自我健康管理能力。鼓励引进国内外健康服务机构,打造地方健康服务业品牌,大力发展体检、心理咨询、母婴照料、健康咨询、家庭医生等健康服务形式,提供人性化的健康服务。

  (八)完善健康优先发展保障体系

  1.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充分利用好人才强区政策,引进和培养一批高层次卫生健康人才。落实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推进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实施人才能力提升工程,加强公共卫生、全科、儿科、重症、产科、精神科、康复、护理、心理健康、药学、托幼、老龄健康等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构建全生命周期卫生健康人才支撑体系。强化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验检测、卫生监督执法人才培养。加大全科医生培训和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力度,加大高层次、复合型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人才培养力度。设置基层紧缺专业特设岗位,落实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人才柔性流动机制。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级各类卫生健康人才帮扶基层项目。落实职称评价制度改革政策。

  2.发展数字卫生健康

  接入全民健康信息综合管理平台,推进电子健康档案与电子病历、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的对接联动。大力推进远程医疗应用体系建设,将省级远程医疗平台延伸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体系建设,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为基础,深入开展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强化预防、治疗、康复的精细服务。大力推动“互联网+健康医疗”,争创“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区。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5G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健康服务的深度融合,发展智慧医疗,创新健康服务模式,提高健康服务效率和质量。在全区二级医院普遍开展以数据为核心的智慧医院建设,发展智慧服务、智慧临床、智慧管理,优化智慧医疗服务流程,提供线上线下无缝衔接的连续服务。全领域、全流程改造公共卫生服务,加强智能化早期预警能力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探索实施智能医生进基层,提高基层医生服务能力和效率。完善信息标准应用管理机制,推动标准和技术规范在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从源头落实数据标准,加强数据管理,规范数据采集,保障数据质量,确保健康医疗数据的合法、真实、有效、可用。建立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制度和安全管理体系,增强安全技术应用,提升安全运营保障能力。坚持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

  3.加强卫生健康法治建设

  不断健全公共卫生、传染病防治和卫生应急管理等方面的制度体系。加强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核(查)和公平竞争审查,定期开展评估和清理。加强依法治理体系和依法治理能力建设,落实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工作,依法推进政务公开。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加强向社会宣传卫生健康领域的法律法规和卫生健康标准,提升全社会守法意识和标准化意识。

  4.加强卫生健康安全生产工作

  严格落实医疗卫生机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强化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安全管理能力,建立健全安全预防控制体系。推动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安全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整治,促进医疗卫生机构加大安全投入。加强消防安全整治,推行行业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加强消防人防、技防和物防建设。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危险化学品使用安全管理。提高生物安全意识和工作水平,落实实验室生物安全属地监管责任、技术指导责任、管理主体责任。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能力,研究制定生物安全应急演练方案,定期开展演练。

  专栏6 卫生健康保障体系项目

  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争取揭阳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工程、聚集人才创新发展工程等重大人才工程支持,实施医疗卫生人才引进计划,每年根据急需紧缺专业发展需求引进一定数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实施医疗卫生人才支持计划,每年选送卫生健康优秀人才到大学进行学历提升教育或到高水平医疗卫生机构进修。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发挥党组织核心作用,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建立区级的规划协调推进机制,各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抓好落实,合力推进规划实施。各地建立相应工作推进机制,细化分解任务,扎实加以推进。

  (二)强化有效投入

  建立稳定的卫生健康事业投入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基本医疗、公共卫生、中医药事业发展等经费保障,加强对薄弱领域、关键环节的投入倾斜。建立健全绩效考评体系,提升财政投入绩效。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杠杆作用,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建立完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稳步降低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并维持在合理水平。

  (三)强化监督评估

  本规划是“十四五”期间我区推进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区域卫生规划以及卫生健康领域其他专项工作规划均应注重与本规划的衔接。各地各单位要健全规划执行的监测评价体系,适时开展规划实施中期评估,确保规划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四)强化宣传引导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政策解读,营造卫生健康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通过多样化的媒体传播手段,及时宣传各类政策信息,回应社会关切,广泛凝聚社会共识,提高群众对改革的知晓率和参与度,营造全社会关心、理解和支持卫生健康事业的良好氛围。


相关附件: